要想教育好孩子,需要先了解孩子的心理。
(资料图)
“偷听”是孩子的一大爱好,顺应孩子的天性,把教育放在父母闲聊的内容里,效果奇佳。
作者 | 西瓜妈
偶然间,看到曾仕强教授分享的一个观点,颇有新意。
他说:
教育孩子最好的办法,就是夫妻聊天,而不是直接教他。
小时候的曾仕强经常调皮、闯祸,但父母很少直截了当地去教育他,也不会抱怨他这里不好那里不对,每次闯祸都是父母在那里闲聊、“扯来扯去”,全然不提他的过错。
幼时的他对父母的一系列操作经常是一脸懵,后来当了专家,学了很多教育知识,他才恍然大悟,原来父母早已通晓了教育的精髓。
在他看来,“偷听”大人讲话,是每个孩子的天性,而父母日常的聊天内容,就是孩子效仿和学习的对象。
教育孩子,与其费尽心思地讲道理,不如把沟通的对象转向伴侣,将教育嵌入到日常的夫妻互动中。
因为你们如何说话,怎么聊天,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。
父母的聊天现场
就是孩子的第一课堂
作家、中国家文化研究学者康华兰,曾分享过这样一段话:
夫妻在家中谈话的点点滴滴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印记,父母之间对话的内容,决定着孩子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。
别以为孩子还小,什么都不懂。
你说的每句话,孩子都竖着耳朵在听,并且会逐步纳入到自己的为人处世里。
知乎上有个话题:父母是如何潜移默化影响你的?
里面有一位网友现身说法。
有一次放学回家,偶然间听到父母的谈话。
说是自家的牛肉生意不景气,遭到同行的挤压,导致顾客大量流失。
后来经人打听,发现是菜市场里其他几个商贩都在牛肉里注水,以此降低价格来吸引顾客。
他原以为父母会跟风操作,以次充好,没想到他们却说:
“做人要厚道,不能昧良心。你昧了良心,丢了人品,就算现在得了利,路也走不长远。”
“是啊,咱们还是得踏踏实实地来,做生意永远是诚信第一。”
后来,周围菜市场里的商贩换了好几拨,但自家生意永远都是最红火的。
他说爸妈虽不是什么厉害人物,小时候忙于生计,也很少管他,但平时旁听父母的聊天内容,就已经学会了如何做人、做事。
孩子是父母的影子,你们说什么,孩子就会习得什么。
你言而有信,孩子定会诚实待人;
你两面三刀,孩子也必口蜜腹剑。
就像我一个同事,表面上热情似火,和我们每个人都很交好,可相处久了,你就会发现她这个人很假,动不动就添油加醋地在背后说人闲话。
慢慢地,大家都疏远了她。
后来,她找我帮忙调解,讲了自己的经历。
她说自己可能受父母影响比较大,小时候妈妈在家就经常和爸爸说人“闲话”。
比如,邻居阿姨每天打扮的花枝招展,但还是嫁不出去;隔壁大叔在外冠冕堂皇,在家就是个没地位的“妻管严”......
所以,她觉得背后议论别人就是正常的闲聊,没什么大不了,因为父母就经常告诉她:“这些话我们私下说就没事”。
美国教育研究学者贝齐•埃文斯说过:
“当儿童看到成年人在应对问题时,使用的这些不恰当行为,他们会很容易把这些不恰当行为,理解为是可以被人接受的行为。”
小孩子是没有能力分清是非对错的,他们只会学着父母的样子说话做事。
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真诚直率、表里如一的人,父母就要戒掉说三道四、口无遮拦的毛病。
因为你的一言一行,都在塑造着孩子的人品。
父母聊天的层次,决定孩子的层次
曾在地铁上看过这样一幕:
一个小男孩正持着手机玩游戏,突然情绪高涨,爆出了一句粗话,旁边的爸爸听到后,上来就是一巴掌:
“妈的,谁叫你讲脏话的?”
我听到后一脸震惊,自己满嘴污秽,怎么可能教出讲文明的孩子呢?
对孩子来说,父母是最具传播力的那个人,父母平时在家里张口就是脏话,孩子也一定会被同质化。
你所不在意的那些坏习惯、口头禅,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下都会渗入孩子的血液,长成一颗毒瘤。
亲子综艺《不要小看我》中,有一个名叫雷雷的5岁小男孩,说话也是时不时带着一些脏字。
有一次,他在教室里看到有小朋友吵架,本想好心劝阻,但上来却是一顿破口大骂:
你们五个笨蛋,全部给我滚出去!
当时在场的老师们都被吓坏了,好奇小小年纪的雷雷为什么一开口就成“脏”?
后来,雷雷交出实情,原来父母在家里就是这么说话的。
妈妈解释说这些只是插科打诨的玩笑,不是脏话,可儿子却在他们的影响下说话越来越肆无忌惮。
最后,被冠上了没有教养的“坏”孩子称号。
想起法国教育家卢梭在《爱弥儿》中的一句话:
“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,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,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。”
他们的耳朵比你想象得更灵敏,模仿力也比你以为得更强。
别觉得你的脏话不是指向孩子,对孩子就不会有什么影响,但其实他们早就听进去,并偷用上了。
教育孩子,父母永远要做那个先行一步的人。
想让孩子彬彬有礼,父母在日常交流中就要谨言慎行,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。
因为你说话的层次,决定着孩子的层次。
如果你动辄抱怨,对话脏字连篇,那孩子也会有样学样,成为一个满嘴卧.槽的街溜子。
教育的最高境界,就是“不教而善”
李玫瑾教授曾分享过一个故事。
有位父亲曾问她:
李老师,周围人都说我儿子特别懂事,可我也没怎么教育过他,他怎么就这么懂事了呢?
李玫瑾则回应道:
这就是“不教而善”。
“不教而善”的一个重要条件,就是父母平时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就是善良的、正派的。
教育,有时候不需要直接对准孩子,你们在家闲聊的样子,就已经定格了他们的人生。
网上看到一对父母的教育方式,很值得借鉴。
爸爸下班后刚到家,妈妈就告诉他说,儿子动手打了邻居家的孩子,而且还嘴硬,坚决不承认错误。
听了妈妈的话,爸爸很平静,洗完手就准备吃饭,吃了一会儿,爸爸便向妈妈使了个眼色,开始了“闲聊”。
爸爸说:
今天我们公司一个很优秀的年轻人因为和人打架被开除了,而且还可能被处罚,太惨了!
其实只是一件小事,好好沟通的话,根本没什么,如今这样好可惜。
妈妈紧接着就附合:
是啊,遇事采取武力是最低级最愚蠢的方式,最后事情没解决好,还惹一堆大麻烦。
好好说话,以理服人,才是一个有素质的人,也是解决问题、赢得尊重的根本之道。
儿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,好像在思考着什么。
过了一会,主动说:
“妈妈,你说得对,打架很不文明,而且还会惹下麻烦,吃完饭我就去向邻居道歉。”
用各种道理,或是打骂来强压孩子服从,往往效果甚微。
把夫妻间的聊天内容在不经意间转化成育儿的主题,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教育只有顺应孩子天性,才能发挥出它的威力。
想让孩子有品位、有修养,父母平时交流时一定要注意这几个方面。
1. 聊天时,内容一定要“雅”
正如古人所云: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。
如果父母平时在家聊天的内容粗俗低趣味,孩子又如何能吐露出高雅的内容。
孩子是模仿着父母的样子在生活的,你想让孩子谈吐优雅、知书达理,那么你自己就要多读书。
多关注有价值的内容,多谈论有意义的话题,孩子浸泡其中,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。
2. 对话时,音量一定要“低”
史蒂芬·柯维在《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》写道:
“我们习惯于对家人大喊大叫,指责而不去理解,命令而不去沟通,我们都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:有效沟通。”
真正有效的沟通,应该是温柔又不失力量的,而不是靠谁嗓门大,谁就有理。
平时在家说话,记得控制好音量。
因为你们说话的分贝会复制到孩子的嘴里,内化成自己的声音。
只有父母改变语气,降低音量,保持安静与平和,才能让孩子在交流中学会温声细语。
3. 沟通时,情绪一定要“稳 ”
一个健康的家庭里,稳定的情绪是关键。
生活琐事缠身,夫妻双方有争执很正常,但一定不能撕破脸,大打出手,给孩子留下一辈子的阴影。
就像《别让情绪毁了你的努力》中说的:
“如果一个家庭败在了情绪宣泄上,那无论在其他地方赢得多胜利,在孩子内心世界建设这一件事上,都是极大的失败。”
无论发生什么,记得温柔地好好沟通。
父母性情温和,家庭幸福安宁,孩子才更容易成为一个情绪稳、有温度的人。
真正的教育是“润物细无声”的影响。
无形胜有形的教育,会比生硬地讲道理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。
点个 赞吧 ,分享给更多人,一起做会聊天、有智慧的父母吧!
Copyright 2015-2022 时代游戏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联系邮箱: 514 676 113@qq.com